- 登入
- 註冊
勘玄記04離世間品導讀《華嚴經》思想脈絡的核心
NT$ 450
商品編號:A0007041
作者:海雲繼夢
出版社:空庭書苑
出版日期:2019/08/3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639972
叢書系列:勘玄記
規格:平裝 / 368頁 /14.8x21x1.45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在《華嚴經》中,任何一品經文都是《華嚴經》的全部,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或立場在展現「真理」或「生命」的本質。所以,《華嚴經》可稱之為生命的百科全書。
——海雲繼夢
本書特色
作者依止「文本」與「實踐經驗」,重新解讀聖典,帶讀者對〈離世間品〉的理解與行法次第,有全新的認知與正確的下手處,深入經藏真實義。
普慧二百問vs.普賢二千答,梳理表格化,架構完整解析!
深入淺出說明偈頌之行法結構。
〈離世間品〉嚴格來說,可以說是濃縮版的《華嚴經》。全文結構與內容完全不同於〈淨行品〉(含〈賢首品〉),但整體內涵的本質卻與〈淨行品〉(尤其是後半部〈賢首品〉部分)的行法完全一致。只是語言模式與思惟模式的表達與運用不同!
有鑑於華嚴宗門諸多原典,現代人讀來隔閡頗深。本叢書作者海雲繼夢,以其三十多年深入華嚴義海,並及禪觀行法之修證基礎;今則定位于「新古典華嚴」之立場,以《華嚴經》經文結構與思想脈絡為核心,賦予大經當代語言之詮釋。
經文與思想交織而成「新古典華嚴」核心脈絡,以當代語言詮釋《華嚴經》〈離世間品〉精髓,用豐富文字深入探勘生命中最玄妙精要的真理!
海雲繼夢
(俗姓陳,名鶴山),1950年出生於台灣,是一名思想家、演說家與宗教家。法師大學時主修經濟,正值七○年代初期台灣由農業社會轉型至工商業社會的重要時期。大學時,法師半工半讀、創業有成,畢業後貢獻所學任職於台灣經濟部,成功的見證了台灣八○年代的經濟奇蹟。然而就在台灣經濟起飛、社會型態快速改變的時刻,法師洞察到以西式為主流的經濟價值觀所造成的矛盾和衝突;九○年初,毅然地離開了公職,矢志投身「靈性經濟」 的未知領域。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法師在台灣創立了「大華嚴寺」,宏揚佛法中被視為最艱深的「華嚴學」,成為華嚴學的重要思想家。於傳統上,海雲繼夢於1991年依止夢參老和上出家、2008年自欽因長老手中接下華嚴賢首宗高原法系第四十二世衣缽,現為大華嚴寺導師、賢首宗祖師;學術上,他的言論更獲得了學界的重視與肯定,先後受邀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陜西師範大學華嚴研究所所長」、「蘭州大學客座教授」,並曾受邀於逢甲大學、政治大學演講。身為一位受過正統西式教育的「學者」兼「行者」,海雲繼夢講述佛法不拘泥於既定形式,經過三十年來於海內外的講演經驗,講演場地或許在寺廟、或許在教堂,面對的群眾從佛教徒、天主教徒,乃至於無神論者;如何用最適合於時代的形式與語言讓現代人明瞭佛法的真實義是他最深切的企盼。或歡迎蒞臨華嚴全球資訊網:https://www.huayenworld.org
■作者序
■序篇:簡介普賢乘行法
第一章 〈離世間品〉與《度世品經》…………………………….2
第二章 〈離世間品〉的「方法論」芻議……………………….. 12
第一節 三段行法井然……………………………………………. 13
第二節 七位行法分三……………………………………………. 13
壹、前行之出離道──正法行的次第…………………… 14
貳、五段行法中的普賢行 ── 普賢行之特殊………… 23
■本篇:緒論
壹、首先定義「三番六位因果」的行法範圍………….. 52
貳、經╱乘╱宗的行法之異同…………………………….. 53
■本篇:正論
第一章 經首………………………………………………………64
第一節 序部………………………………………………………… 65
第二節 形而上之無極佛…………………………………………. 65
第三節 因陀羅網中的太極佛…………………………………… 66
第一分……………………………………………………………. 67
第二分……………………………………………………………. 67
第三分……………………………………………………………. 69
第四節 太極佛四大功德…………………………………………. 69
第五節 普賢展上迴向緣起觀…………………………………… 71
第二章 普慧雲興二百問………………………………………… 72
第一節 思想的展開……………………………………………….. 73
第二節 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雙迴向問題………………………. 75
第三節 〈離世間品〉的行法架構…………………………….. 78
第一、信位二十二問…………………………………………. 79
第二、住位二十問……………………………………………. 80
第三、行位三十問……………………………………………. 80
第四、迴向位二十八問……………………………………… 80
第五、登地位三十問…………………………………………. 81
第六、大人位二十問…………………………………………. 81
第七、等覺位三十二問……………………………………… 81
第八、妙覺位十九問…………………………………………. 82
第四節 結論………………………………………………………… 82
第三章 普賢瓶瀉兩千酬………………………………………… 83
第一節 序文………………………………………………………… 83
第二節 信位二十二法……………………………………………. 84
一、 信位二十二問……………………………………………. 86
二、 信位二百二十答…………………………………………. 86
三、 信位答後作結……………………………………………. 86
四、 釋信位二十二問答之意……………………………….. 95
第三節 住位二十法……………………………………………… 101
一、 住位二十法的問意與標的…………………………… 103
二、 住位二百答的二十法…………………………………. 113
第四節 行位三十法……………………………………………… 126
一、 行位三十法問意……………………………………….. 157
二、 行位三十法的內容……………………………………. 160
第五節 迴向位二十八法……………………………………….. 171
一、 初段十法………………………………………………… 193
二、 二段十一法:十種無礙用…………………………… 193
三、 三段有七法……………………………………………… 194
第六節 登地位三十法………………………………………….. 197
一、 初段十法………………………………………………… 216
二、 二段十法………………………………………………… 216
三、 三段十法………………………………………………… 217
第七節 大人位二十法………………………………………….. 219
一、 初段八法………………………………………………… 232
二、 第二段六法……………………………………………… 232
三、 第三段四法……………………………………………… 232
四、 第四段二法……………………………………………… 233
第八節 等覺位三十二法……………………………………….. 233
一、 初段四法………………………………………………… 259
二、 第二段十法……………………………………………… 259
三、 第三段八法言「用能」,即法界本體之「用的動能」為何?何所依也?…………………………… 260
四、 第四段十法為「用所」,即「等覺」所用之標的,「用」的舞台也?……………………………… 261
第九節 妙覺位十九法………………………………………….. 263
一、 具格法身………………………………………………… 263
二、 無極法身………………………………………………… 266
第十節 普賢瓶瀉兩千酬的結論……………………………… 290
第四章 偈頌之行法結構………………………………………. 295
第一節 六十七偈半偈頌,言真如存在的「所」………… 299
第一分 明真如之存在……………………………………. 299
第二分 舉例以明真如存在之自在用…………………. 301
第三分 總言真如相的妙用無邊……………………….. 307
第二節 次明能.六十四偈……………………………………. 316
第一分 本體界之自在用…………………………………. 317
第二分 「能」的普示現…………………………………… 319
第三分 以六相說明能的示現條件…………………….. 321
第四分 能的自在用功德…………………………………. 325
第三節 明能所合一……………………………………………… 330
第一分 從普賢行願力的存在與作用論證八位行法的存在……………………………………………… 332
第二分 法報化三身說與等妙圓三覺位………………. 337
第三分 西域佛教與西域文化之特色…………………. 343
第四節 一的無限擴大………………………………………….. 346
第一分 十一偈分二,言空間的存在與誕生………… 346
第二分 九偈分二,言時間的存在與誕生…………… 350
第五節 泯入無極………………………………………………… 353
第一分 無極境界的體相用……………………………… 353
第二分 結讚四偈………………………………………….. 356
作者序
《大方廣佛華嚴經‧ 離世間品》,所以稱〈離世間品〉是指《華嚴經》的一部分;若是稱《度世品經》,則是一部經,更有可能被意指為一本書、一個概念。在《華嚴經》中,任何一品經都是《華嚴經》的全部,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或立場在展現「真理」或「生命」的本質,所以稱《華嚴經》為生命的百科全書。故爾稱〈離世間品〉與稱《度世品經》,是有著很大的不同意義。
〈離世間品〉嚴格講,可以說是濃縮版的《華嚴經》。全文結構與內容完全不同於〈淨行品〉(含〈賢首品〉),但整體內涵的本質卻與〈淨行品〉(尤其是後半部〈賢首品〉部分)的行法完全一致。只是語言模式與思惟模式的表達與運用不同而已!
若約清涼國師的科判,三番遍明六位行法,則〈淨行品〉全文為第一番遍明六位行法;而〈離世間品〉則為第二番遍明,但此番為八位行法;而〈入法界品〉則為第三番遍明,但此番則為無量位行法。若約華嚴禪觀慣用語,則稱「就本元論而言,唯以一法凝視,貫徹一切行布無量相,超諸佛剎極微塵數法門位次,直澈本元。」
按《華嚴經》是法的經的立場言,即是出自此三番遍明行法因果。此三遍明由六位到八位到無量位的行法本質與詮釋過程,亦正好驗證在歷史長河中「行法」的歷史演變。概分四個系統,即:
涅槃系統――佛陀親教
尋伺系統――部派內部
菩提系統――南印到西域
三昧系統――西域到中國
於中六位行法與〈淨行品〉屬於涅槃與尋伺系統;而八位行法與〈離世間品〉則屬於菩提系統與三昧系統;而〈入法界品〉則屬於一心不住超諸位的三昧系統。這段文字的敘述,好像是師徒從禪堂到法堂之間的對話,必須對於漸教與頓教之間的解行有充分的理解、實踐,方有可能了然於胸!
本書內容是五、六年前的覓玄紀要,只完成前普慧菩薩之間的探索。由於全文體量龐大,無法一時完成,然此一擱竟然忘了此書的存在。幸有富美諸仁者猶憶此書,將手稿整理完竣。此中疏漏尚多,幸有能凱仁者勉勵而堪為一書,分享讀者。其他疏漏等未盡事宜,以待重勘。
此普慧雲興二百問,筆者將之分為八段,乃從經文的理體上分,正與六位行法所隱含的八位行法相呼應。此中的六位八位,應是祕密隱顯相應門的實例,其中八位行法的感受雖早有所悟,然全書具體意象的形成是在 2008 年底一次普賢菩薩的示現中所教示之內容,其中彌補了長久以來法界大拼圖中的兩個空白,即入口處的具體行法如何下手,以及出口處的究竟涅槃是要如何說明的空缺。因此而形成了東山法門的華嚴禪觀。實踐的具體細節,唯在禪堂的系統化科班訓練中演示,在教下唯理體之論。
教下之言,十信位大眾已知,究竟覺唯待專論。今略述十地位何以分登地與大人位。在七地圓滿之前皆屬作意修行,故稱「有功用行」;而八地以去為「無功用行」,兩者之別,除非「八股學者」以外,吾人力未及此暫不論也!只是告知,此乃有實質上的不同。而等覺位有前位與後位之別。前位指一生補處以前的等覺菩薩。後位則指示現(下生成佛)妙覺以後的菩薩,此中包括化身佛,以及入滅後稱為圓覺菩薩等,其功行、境界、程度皆已達極致,只是存在與示現而已,故同屬等覺,而不名等覺,稱為「大圓滿覺」。此乃標示生命之永恆、光明、燦爛、芬芳的完美境界。
《華嚴經》以三聖圓融而著稱,故經中皆以普賢文殊對舉。文殊三事圓融是以信解智而言。普賢三事圓融是以理體行而言。華嚴又以普賢為長子,故宗稱「法的經」。因之,就普賢言,《華嚴經》為語言文字之紀錄,則屬法之「理體」;而華嚴禪觀及一切華嚴行法,皆屬行體、理行皆不離體故。而經屬教下,禪屬宗門。教屬行布,屬漸教;而宗屬頓教,行門。漸教屬行布必言位次,理路必清晰可驗證,而頓教雖屬行起解絕,然若無所證,其言即狂。「證」者,必依理體之言教也!故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漸頓一也非二。
有關華嚴寶藏的開發是無有窮盡的,筆者在這方面略有心得,但因本序文與本書用文相去五、六年,必有錯漏。相信編輯團隊的大德們可以圓滿此一功行,也幸好如此,讓我可以任性一回!祝福大家!
叢書系列:勘玄記
規格:平裝 / 368頁 /14.8x21x1.45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